程序员码农千千万,懂得积累生产资料的却不多 – 3种程序员/码农的积累生产资料路线

这世界上没有中产,只有有产和无产的区别。这个行业里,程序员千千万,但是懂得积累生产资料的却不多。于是这是我走访东海岸以及西海岸一线科技圈,观察以及请教前辈,以及部分是自己正在尝试,总结出来的几种程序员,码农,工程师的积累生产资料之路, 也是我的觉醒之路。 1. 为什么积累生产资料如此重要? 因为本质上如果没有生产资料,那么一生都像是寄人篱下,经济危机,次贷危机,裁员危机,是去是留,老板说的算,上面老大说的算,财政说的算。 许多人以为的稳定就是能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其实随时一个危机,中年危机,或者公司经营不景气就能搞垮你,这是典型的消费者依赖思维。而真正的稳定是,当你在一路上不断地积累生产资料,成为一个生产者,你可以掌控自己的路途。 2.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区别是什么? 举个例子,华盛顿DC每年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展览,但让我去看也没时间去看了,就算送我门票也没时间看,看展拍照是一种生产者揽客,消费者消费的商业行为。我无比钦佩这些展览的创作者,靠着自己的产权才华吸引着无数消费者消费,同时满足消费者发发社交app动态,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小资的,文艺的”消费产品。但真正掌握生产资料的是这些展览的开办者创作者,如果是这些创作者开一个沙龙,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并且在商业上门票大卖,我绝对去买第一排做笔记听。 换到生活中,方方面面,听歌你是消费者,写歌你是生产者,自己亲自去写一小段,比听一万首歌还难。看书你是消费者,写文章写书做输出你是生产者,写一本书远远比看一万本书还难,我曾写过。拿工资你是消费者,给人家开工资是生产者。打游戏你是消费者,写游戏的你是生产者。跟着别人的SOP 做你是消费者,亲自去摸着石头过河,写SOP, 写生产指南,让别人可以参考的人是生产者。刷instagram你是消费者,拍出好看的摄影作品,让别人去刷,你是生产者。 做生产者远远比作消费者难的更多,但是也不是难上天,只不过你要过上一种辛苦的,艰难的,长期如一日不可停的生活,不同于消费者,绝对不是一种,小资的,文艺的, 今日做明日停生活。于是本文就阐述一下几种靠自己踏踏实实能够积累生产资料的路径, 是大多数人努力能做的,当然还有一些路,天才创业者直接辍学也不打工,直接创业去了,或者,有的人不做这行业后期改做生意去了,这些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3. 积累生产资料路径一成为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管几百人的主管(Principle Engineer / Director) Distinguished engineer是最杰出工程师,一个公司到这个级别的也是个位数人群了,一般也是科学家,也不是轻松能达到的。于是不在本文范围内。 以一线科技大厂为例子,有一条路径是,以技术出身,夯实专业技能,成为组里技术拍板老大(tech lead) -> 首席工程师(principle engineer) , 或者走管理路线 经理(manager 管15人级别的团队)-> 资深经理 (senior manager管50-100人左右,下面有多个团队) – 主管(Director 手下管200-500人)。 优秀例子: 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 个人网站: https://www.allthingsdistributed.com/ 他是公司里最高级别工程师, 但是他的个人网站仍然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他经常会在个人网站发布一些架构理解,论文解读,行业动态,他的文章经常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学习材料,虽然可能一生都到不了他的高度,但是他的模式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模样。 前期发展都一样,都是技术出身。后者后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后期需要更多的软技能。参考迪士尼CEO 自传 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 [Read more…]

为什么选择加利福尼亚?- 加州工作 (二)

最近过上了每个月在东海岸工作生活半个月,另外半个月在西海岸工作生活半个月。视觉反差,时差,人文风情反差随时出现在我的大脑。 东海岸的生活更加让我觉得有一种秩序感,可能本身华盛顿DC就是一座政治法律新闻中心,而西海岸更让我有一种解脱束缚的感觉,遍地可能性变多了,机会变多了。华盛顿的人们更多地是为法律机构,政府,企业工作,而加州的私人企业,小型初创科技公司比东海岸更多,除了为公司工作以外,人们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其他收入或者正在开凿其他收入,也多了许多其他可能性。 随便一座联排仓库就能开启一家健身房,随便一个仓库就能改造成一间餐厅, 车库就能变成一家创业公司。我一直比较喜欢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意味着机会指数也相对较多,聚焦在这里的人们思维也会比较前卫和敢于创新。 来加州以前,我更多是在洛杉矶转机,往返中国。以前听到的,更多是许多人逃离加州,因为消费太高,房价太高。举个例子,我在洛杉矶地区,最低的87号汽油是6块多美元,而在华盛顿地区,93号汽油是4.5 美元,在过去一波逃离加州的浪潮下,而我似乎是个逆流反向来到加州的人。在加州第一次让我有想考虑换电车,在此之前电车不是必需品,但是根据这个油价,你自然也会理解为什么大家更爱电车一些。 壹 为什么是加利福尼亚? Why California? 对我而言,首先科技行业,如果说美国的机会多于其他国家,那么在美国里,加州的机会指数又明显多余美国其他地区。在加州从事科技行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天高任鸟飞。你想获得的最新科技资讯,科技行业最新风向,身边资源触手可得。这种感觉就像在纽约做金融,就像在华盛顿做法律做新闻一样,DC随便一天都能产出头条新闻。 其次,逃离加州以及反向进入加州,本质上也是一种市场的选择,能力足够的留下,觉得消费太高的退出。 是去中部小城市,二十几就开始过上晚年养老的闲适生活,还是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下,跟上节奏参与这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我似乎更享受后者一些。 第三,加州是资本汇聚的中心,无数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资金都聚集在加州。就像中国的投资资本许多汇聚在北京一样,在这边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整个加州占美国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靠近资本中心,比你在大农村找一个投资人来的容易得多。 那么为什么选择南加州洛杉矶都会圈,而不是北上湾区硅谷? 我个人所想的也很简单, 虽然硅谷号称科技行业的耶路撒冷,但是随地都是计算机工程师,也让我觉得多了一些单调性,而缺少了和其他行业的人接触的机会。就像西雅图,当走在这座城市里面,遍地都是微软亚马逊工程师,那么自然也少了许多稀缺性。对于这一点,洛杉矶都会圈显然包容性更大一些,各行各业的大汇聚也更加多一些。 并且,开车北上到湾区,五六个小时的高速车程,对于还比较喜好自驾的我来说,假如需要去办事情,去找在湾区的朋友,是可以接受的差旅距离,一天往返足够。 另一个原因,像英国人一样选港口,选城市,在下方阐述。 贰 新华盛顿DC 前两天的新闻,波音公司决定把总部搬到华盛顿DC 地区去了,就挨着亚马逊第二总部,四年前亚马逊把第二总部设立在北弗吉尼亚阿灵顿,和华盛顿DC一河之隔。 如今波音也过来了。 华盛顿DC 近几年在科技行业表现很不错,在许多科技行业就业机会榜单,华盛顿DC都是显露在新兴的科技就业机会城市排名前几名。最具吸引人的是,具有较高的收入,并且远低于加州的住房消费,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具有前景的城市。华盛顿DC 传统印象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座美国首都,政治中心。近几年,似乎渐渐地像德州一样默默发力在发展科技行业,也许这个地盘的势头未必在引进亚马逊波音等等公司,就立马就能显露出来,也许是五年,十年。 其他大小公司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在华盛顿DC的分部,但是把总部从外地搬到DC的,目前比较大的,且知名度高的是亚马逊,波音这两家源自西雅图的公司。 但华盛顿唯一一个劣势是,有河,但不靠海。虽然华盛顿开车距离海湾也就一个多小时,但是那也是个内湾,不能称之为港口。世界上许多经济繁荣的大城市都是海港城市,只有海港才能做出口贸易。百年前,五口通商,英国人要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作为5个通商口岸,我一直很不解,对比其他城市,为什么要了我的家乡厦门?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清朝闭关锁国,只开放了广州一个口岸,许多上好的茶叶都只能从福建原产地先运到广州,再从广州卖到西方。而要了厦门作为出海口,就直接从厦门出海,大大节省了航运成本。 看了《美国商业大亨传奇》 铁路之争,当时铁路大亨Vanderbilt占据纽约港,占据了其他地区想进入纽约港的通行许可,其他内陆商人就像被卡了脖子,这是当时美国内陆和海外贸易出口交流的水龙头地方。 这也反过来,另一个理由为什么选择加利福尼亚?为什么选择洛杉矶地区? 像英国人一样选港口,选城市,有海港的地方经济就会相对发达,美国本土最繁荣集装箱口岸,第一是洛杉矶港(是美国最繁荣的口岸),第二是加州长滩港口(地理位置紧挨着洛杉矶),第三,纽约新泽西港口。 叁 加州旅馆 十年前,我住太平洋另一端,那时候只要散步或者跑步就能到海边,也常常去到海边。而在加州工作,有时候,在大脑没有思绪,没有思路的时候,我也常常开车去一号公路的洛杉矶段跑一段,这是一号公路的尾段。当我走在这个海滩,我发消息给国内的家人说,这个感觉很像在厦门的海边散步,所以虽然初来乍到,我又似乎很熟悉这太平洋的感觉。毕竟同一个太平洋,相似的海风,相似的棕榈树,相似的气候,洛杉矶气候还会更好一些。 有的城市就是,你第一眼望过去,你就会爱上。 那天当我在车上放着Yesterday Once More后视镜呈现反方向的落日我在一个红灯口多希望这个红灯能久一点能多瞥几眼太平洋的夕阳 ​​​​ 写于 Corona Del Mar State Beach Park, CA 5/7/2022

为什么我在全球多个国家范围里找导师,师从导师?

今天在参与面试现场的时候遇到一个面试者,来自某个国家的。个人很欣赏这样的潜质,大概反映的就是成长思维型的人。 大致上在学校基本都满绩了,但学生时代只要考到100分似乎就到顶了,你也不能101分,但是她还不是很满足,想要在工作中做更强。 恰恰走入社会工作以后,没有满分机制。而是无限回合制。长板很长,可以无限长下去,长到足够称之为优势,短板不太短就好。 问我的问题我也觉得问的很好,是个好问题。“工作中如何做到优秀,需要怎么做,才能做到第一档?” 但因为我还不是,也许正在路上。但这个问题也是我自己想过的问题,以及是我正在从位于中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的导师身上,以及公司内外导师身上习得,以及我自己的学习思考/实践,给她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也许不是很对。 为什么我在多个国家寻觅在该领域做的最好的那档人做我的导师?因为在这个领域做的最好的人给我输入源源不断的见解,启发,洞察力(insights)。给我的帮助很大,反过来又可以作用到我的工作,生活当中。 1.成长思维,心态致胜 我写这点也相当于是写给我自己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被别人打乱自己步调。成长型思维的力量在于看待挫折困难角度不同,选择的后续行为不同。 固态思维看待挫折,就会当做别人在挑衅挑战你,别人在难为你。成长性思维看待挫败,失败,别人的批评,反馈当做一种学习。不断精尽,直到自己做出来,走到自己想要的那步状态和结果。 成长性思维,不会觉得当ta 遇到挫折时候,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而固态思维的人容易这么想。成长性思维的人,看待是否聪明也是不同角度,如果他们一开始不太懂怎么做,但随着付出很多,一步步找到解决方案,最后做到了曾经做不来的事,这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是聪明的。 而固态思维的人,觉得只有立马/当下理解最快,单位时间内做的最快的人才是聪明的人。只要自己不是做的最快的,比别人慢,似乎自己不是少数能把这个事情快速做出来的人,就容易觉得自己不聪明,从而自卑失去信心。 2.师从导师,投资自己 这也是我最近在各个国家找最好的导师带我,位于中国的,美国的,新加坡的,加拿大的,不惜很大的学费代价也要找到他们学,因为从他们身上得到的认知,以及见解(insight),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因为有些东西不是学校能教的,学校只教导通识教育。只教成为大多数普通人,而不是出类拔萃的人。其他的东西,要么家里言传身教,要么找在那个领域最厉害的人学。 例如一个人可以考100分,语数英物化生很高分,考名牌大学,但是到了社会,财务0分,税务0分,销售0分,投资0分,这是现实。而最好的东西必须是师从最厉害的人的,在这个行业最厉害的人。有些东西学校都不知道怎么教学。 在我的20s 多岁这个年纪,虽然钱很重要,但都不是我目前,包括考虑工作,摆在第一顺位的东西。因为这个年纪我更多觉得成长最重要。我们宁愿斥巨资买车买包旅游吃喝玩乐,为啥不太肯花钱投资自己呢? 因此,我在社会中的功课表如下,一门股票交易课,一门地产知识,一门财务,一门税务,一门销售,一门商业,全都去找该领域做的最好的那些人身上学。以及我自己所在的科技圈,70%以上的精力,深耕在科技圈,从科技行业里,公司内外的导师身上习得的科技圈的见解,经验,技能。以上每一门都会找专门的导师,向该领域做的最好的人去学习,请教。有的需要花学费,有的也不是靠学费能请教到的。 而这些投资自己的收获,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有的人可能会说销售没用呀,财务没用呀,投资没用呀,我又不干那行。恰恰相反,这样想是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有些东西是相同的,例如我从这些个领域得到的见解,启发,反向作用在我在科技圈中的工作,生活。科技圈的研发是核心技能,但你得运用啊,你得反向作用到社会啊,你得理解它们融合在一起如何运作啊,谁是你的顾客,如何达成(close)这笔交易啊。 3. 大量付出,保持耐心 因为结果可能会晚一步到来,做出远超以及这个级别的价格和规定职能的事,可以让你看的远一点,而不是仅仅这样,955下班就好了。 大量付出以后,成长和结果,就像复利效应,有的人可能会说,前面几年几个月根本没效果呀。当你看到大量的企业家,他们前面几年的发展轨迹都不是怎么样,直到某一天,指数成长。 大量铺垫,在工作之外补充技能,计算机行业更多靠技术说话。有的算法确实只有你会写的出来,有的架构确实只有你会写,别人写不来,如果能做到这,就是优势了。 4.大量探索,直到找到兴趣,以此作为动力 对待压力,不要盲目极度劳累,燃尽精力,把自己内心都耗垮了(burnout ),而是找到兴趣和目标,作为自己的燃料,长期投入付出。 我曾经经历过burnout,花了好长时间才恢复过来。这里说的是,就像液体燃料,它很好,但是它也易燃,点燃了,一把火就消失了。它是就像你内心那个鼓励你不断前进的动力,但这个动力燃料要找对,不能是一味地自我感动,也不是把别人的认可当燃料,因为这种燃料持续性太短,不具备自我操控性。例如因为太急想升职或者涨薪等等,不断996蛮干,最后发现事与愿违,就一把火没了。这种燃料短期内可以让你很有拼劲,但这就像一把火,不长远。 长远的燃料,要找到自己为啥要这样做的目标,兴趣。这样的燃料更加具有长远性,然后就像分布式系统,大量持续性付出。 可能一开始同赛道的只有100个人,但到最后慢慢有人退出,最后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 。这种兴趣和目标感,哪怕周围的人都觉得你做的没有意义,你仍然会坚持下去。也不需要通过别人激励自己,也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有最好,没有自己也可以自己给。 如果没有兴趣,哪怕你很幸运选了计算机行业,读了计算机专业,多半也是考完试就忘光了,还能指望ta 还有多少后驱力? 结语 以上是我对那位面试者分享的, 只是换成英文描述而已。也相当于是写给我自己,不断提醒自己的地方。 有同感的,欢迎下方点赞留言~

参与北美科技圈校园招聘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两年前的我自己,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就好了(Things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Younger)

今年上半年开始参与amazon 北美校园招聘,作为技术面试官,参加过三轮面试车轮战现场,也参加过过一轮面试现场。私下也曾向面试过600多场的bar raiser 请教过一些面试相关问题。在三轮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为面试者捏一把汗,过关斩将不容易。 这些获得一轮面试的小孩也确实有些幸运,但幸运也是一种能力。更想说的是,更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份offer,而是找到兴趣,获得自驱力,终生学习。 价值是通过别人评估的,认可是自己给的。一个拒信说明不了什么,一个offer也代表不了什么,这种认可,谷歌的offer给不了,脸书的offer给不了,亚马逊的offer给不了,真正的肯定是有一天获得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北美(美国)的校园招聘面试现场,应聘者更多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背景,有的英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有的不是。我发现有备而来和无充分准备区别很明显, 有备而来的面试者一般全程都很顺利,并且只需要一点点提示他们就能自己理顺。 而面试也是一场双向选择,面试官和面试者会互相引导会议进展。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也似乎和坐在对面两年前的我自己在对话,也想起了一些自己以前踩过的坑,那么这篇文章,更像是以两年科技圈全职工作经验,写给应届毕业生,也像写给两年前的我自己,我也希望我自己早点能知道就好了。 1.面试中考算法,那么工作中算法有没有用? 我工作第一年的时候,我的答案可能会是: 好像没啥用,也没见过工作用到。(那是我见识太少了) 在我工作第二年的时候,我的答案是:算法很有用。我开始见识到,并且实打实在实战中运用到,工作中对一些常见算法的应用,例如利用算法改进某些API的 延迟(latency)问题,这些改进对于跨区域网络请求尤其重要,例如一个欧洲的客户访问我们的服务器,通过算法优化,相同的usecase, 能把500-1000多毫秒延迟降低到200-300多毫秒延迟,这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用户体验优化,体现在他们得到请求响应的速度大大加快。 再如,一些无意义的全局遍历,可能就是某个工程师顺着他的思维在写,但是没有意识到中间许多多余的遍历是否可以减少,或者换一种更优化的算法去执行?这些基础算法,也许并不是很难,可能就是常见的DFS/BFS,也许就是搭建n叉树加速搜寻。 2.如何问问题,如何问出一个好问题? 面试过程中, 面试官会给面试者留时间让他们问问题,AMA (ask me anything),但有的面试者却一个问题都没有。或者在做题的时候,一个问题都没有就直接开始解题了。虽然问问题不是必要的,但是会问问题,在面试过程中是相当加分的。 而在解题过程中,面试官是会故意设置一些模糊信息的,就考验这个面试者懂不懂得澄清问题,问清楚再开始做。我在现实工作中,我的tech lead也告诉我,有时候他会故意不把设计思路说那么明白,就看我懂不懂得自己去深挖,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深入理解的体现。 我发现,别人给我年度考评反馈的时候,会提到,有时候我会去问一些自己思考过的问题,虽然我还是没有思路,或者暂时也没有解决方案。但是我在问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把一些错误的方向给排除掉了。我发现一些比我有经验的工程师给我的反馈是,他们很欢迎我问一些思考过的问题,因为会问,也是对这件事情真正思考过了。 当然,问问题,并不是问例如“这家公司伙食怎么样”,这种没有营养的尬聊问题,也不是那种自己利用内网搜索引擎,以及google能第一次点击就查到答案的问题 。而是,你真正去尝试独立解决,并且有了自己的推演方案,但在哪些地方卡壳了,或者信息不够明确。本身问的问题质量怎么样,也代表你对这件事,这个项目的了解程度。 3.一万小时定律,对,但也不完全对 一万小时定律有效是建立在,合适的策略之下。对这个项目这个领域,全方位进行训练。而不是在同一个事情上做一百遍,一千遍。 例如,我的拳击教练告诉我,练习泰拳,这几个部分都得得到训练: 双拳 (拳又有左手刺拳jab,右手直拳cross, 勾拳hook) 双肘 (肘击下又有各种技巧) 双膝 双腿(侧踢side kick, 旋踢round kick, 撑踢push kick) 攻击/防守 例如健身,你是否这些肌群都训练到了呢?还是每次都只练局部一两个部位?而忽略了其他部位?而这些大肌群下面具体又可以下分很多小肌群。 胸 肩 背 腹 腿 核心 (主要由腹背构成,保护脊椎的肌肉群) 手臂 那么转换到软件开发工程师 (software development … [Read more…]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股票也渐渐开始好了起来。一半运气,一半耐心。 美国股市连续涨了2周我也趁好就收,虽然赶不上最好的时候,半山腰吧渐渐减持到只剩闲钱 (20%-30% 资产)在里面 短期的在离场,长持的仍然会长持缩小得失心。 美股的定义是,一年以上算长期投资,税大概会降低到15-20%左右。一年以内是短期投资,税大概30-35%。 截至3/25/2022,我在这些股票的情况是, 特斯拉2年前首次买入价格$338,现在是$1013, 历史最高$1243英伟达2年前首次买入$122.25, 现在是$282, 历史最高$346.47亚马逊平均买入价格控制在$3000以内,控制的比我入职股票低一些微软首次入手价$200 左右,现在是$304, 历史最高$349.67苹果首次入手价$94.5,现在是$173, 历史最高$182.94COSTCO 首次入手$440, 现在$560, 历史最高$571.49标普五百ETF (SPY) 首次入手价$300左右2020暴跌刚反弹那波, 现在$450,历史最高$479.98 这些是我最喜欢的个股和ETF,虽然也碰了一些小股票,也亏了一些,但是亏的还是少于赚的。都是拿以上这些去填那些亏损的坑。亚马逊致股东的信里提到,市场价格的变高变低,并不意味着我们突然变聪明或者变笨。如果短期买卖一只股票,只能叫做租赁 (lease),这和拥有 (own)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像租房子,租客是不会因为喜爱,而在院子慢慢栽培一棵树,而房屋的主人会。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人越缺某个东西,就会导致心态失衡,很急躁迫切地想拥有。在这种状态下的人理智容易失控,因为他们急于拥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不会理性思考的。假如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很缺钱,他当下要解决的是当下生存问题,他的大脑是不会思考的,人云亦云,谁说哪里能挣钱,就跟着走,亦或是为了挣钱,甚至有的人受蛊惑,为了贪图快钱,走上不法渠道。 在2020疫情之后的这几年,越急躁,动越多,反而不会带来预期效果,亏损也就越多,疫情加剧了这个情况。在这几年,投资上,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动不如不动。 同样我有一组对照实验,都是短期的,赚了就跑那类。结果显示长期投资收益远远大于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账面上看起来大,但是实际税后大大减半。而且耗费大量精力,换来的利益还不如长期投资,省心,稳健,一个月check in 一次。反过来又印证,动不如不动。 最好的方式让自己不急躁,要么大量拥有,不缺某些方面上的东西,就像大自然的流水,心如止水。那么,就像上面提到的缺工作缺钱的人,他因为太急,大脑不容易理性思考。那么刚出社会的人,哪有那么容易获得财务自由?一步到位?从头开始积累的话,就是用好手头里的牌。也就是,我可能没有那么多,那么就用好我所有的就够了,哪怕我只有1000美金,我就用好这1000美金,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 我也渐渐意识到,不要去做那种想要一步冲天的梦,不要去追那种,一周内暴涨的股票。拉开时间区间,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来得快,去的也快。股市里面打的是时间差,信息差,总有人比你信息足,总有人比你信息快, 这也是许多公司禁止在规定时期以外交易本公司股票的原因。 我曾以为25岁是最好的一个年纪,刚出社会,兼具年轻,希望,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发现当下这一年做更多的事,这一年比25岁那一年似乎还更好一些,所以我更新了最好的年纪的定义。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渐渐地领悟了,持续性,大量性的力量。持续性地输入,持续性地输出,我发现我不再担心百米赛跑,短暂几年可能会落后,我更加在意,利用持续性去赢得十年战役。因为人生长跑中,渐渐会有大量的人退出,最后坚持下来也所剩无几。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开始不再担心和别人的速度差。因为持续地commit, 可能在别人筋疲力竭的时候,我还能继续随着兴趣往下走。 就像那开早餐铺的夫妻店,在经济不太好的年份,这种店却能盈利,因为店面成本低,不雇人没有雇人成本,而且这种店很辛苦,天天凌晨2-3点就得起床准备早点,十年如一日,没有这个魄力许多人根本做不下去,因此,更重要的一点是,淘汰了许多人,最后竞争少。100个人里面,只有3个人能这么坚持,时间渐渐筛选掉了97个人,最后就是3个人的赛道。所以,从头看起来,像是和100个人竞争,其实最后只有3个人的竞争。 那么,有没有一件事是我坚持了将近十年?有,坚持健身运动,虽然十年不到,但是到2022年我已经有8年从事健身。这8年期间内的健身朋友换了一波又一换,亦或是没有兴趣,亦或是坚持不下来而放弃。我的拳击教练告诉我,要持续性,一次训练都不能落下。这八年期间,最忙的考试考学找工作期间,有人建议我先停一停,但是我也只是减少频率,但是仍然维持这个习惯。在考学求职后,又恢复一周大概3-4次的频率。于是通过时间,持续性commit, 我也渐渐认识到,我可能不快,但光是做到这一点持续性,最后赛道上的人就已经很少了。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开始不那么在意去追逐,这家或那家公司工作的钱多点少点,更加在乎这份工作给的机会是不是现在让自己成长最快的机会,因为总有一天我也能挣到那个价,只是时间问题。选择短期变现,是一种短择,选择靠近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是一种长择。两种选择对价值的评估不一样。 我的其他同类文章 [2022]开年才几周,你的股票仓库还好吗?第一个1000美金,最好的投资永远是你自己 股票-什么是Tax-Loss Harvesting? 股票亏钱了,怎么办? 何为风险管理 ?我没有赚多少钱,能管理风险吗? Invent and Wander 观感 -读贝索斯致股东的信 1997-2019 如何将理财的思维运用在工作学习中-提升创造力与收入的几点想法 (适用毕业1-2年水平) 我从美股中学到了什么 The Ride … [Read more…]

加州工作小记

随着美国疫情逐渐好转,许多公司渐渐回现场上班了。我们也渐渐从一个月几天回公司开始。一毕业后就开始疫情,就习惯了居家上班,习惯了居家上班的作息,一下子开始要计划定几点的闹钟起床,几点吃早餐,几点准备出门。多多少少对ON-SITE上班有一些新奇,以及在美国职场SOCIAL如何与人打交道有点不知所措。随着居家办公走到末尾,也渐渐开始有点留念居家办公的时代。就像最近恢复正式on-site的过渡期,对于我这种还未正式搬家的人来说,就是每两三星期打一次飞的,从东海岸飞过来西海岸工作。 职场联系 居家办公的确少了很多人与人的关联,有点像是单打独斗,挂了无数的视频通话或多或少比不上现场见面一起吃个饭,出去嗨一下建立联系来得快。现场上班,如果有疑问,旁边的同事随时问一下,解决的效率大大提升。亦或是分享一些日常故事,都会提升不少工作的氛围感, 比较暖心。居家办公就不会有这些,开完会解决完事情,挂断了就结束了。居家办公,或多或少需要等消息回复的时候事情的推进上效率也比较低。我也发现我更喜欢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沟通是有温度的沟通,建立联系的方式更快。 其实我早期的时候,大概刚毕业1年内,对于职场SOCIAL 很不知所措,如果有团队聚会,尬聊更不知道要说啥。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开始,后来渐渐发现,职场SOCIAL,建立联系没有那么难,哪怕是用我的第二外语,完全不是尬聊,也不需要尬聊。本质在于,思维转换成,真心主动为对方提供价值,如果你能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信息,帮助等等,这些都是建立联系很好的的桥梁。这些才是一场沟通好坏的主要因素, 而完全不需要紧张,不需要担心能否听懂,会不会问牛答马,根本不用担心对方会不会觉得自己说的有没有内容,够不够好。帮助达到了,这场沟通和联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所以短暂的在加州这一周,认识了许多新的同事,同时在找加州的房子的时候,通过朋友的介绍,也认识了一些其他的人。以前都是过路洛杉矶,转机乘厦门航空回厦门,并没有过多时间在洛杉矶地区驻足。所以这次算是第一次到这个地区生活和工作,但是其实我并没有感受到很多陌生感。 生活作息方式的切换 来到加州之前的3个月,我身在东海岸按西海岸时间工作, 日常就是白天12点开始工作,直到晚上8-9点下线,吃个晚饭就差不多十点多十一点该休息了。因此,晚上格外短暂。来到加州之后,我又开始有了晚上的生活。东海岸大西洋中部地区树木才刚发芽,加州这里就已经长的像夏天一样了。 一下飞机,第一件事就是去提车,加州这块地,对于喜欢开车的人来说,会很享受, 车就像双脚。对于不开车的人来说,开车十分钟的事,走路需要走一两小时。开车错过了一个路口,再绕回来就是多5-6 Miles。 加州的车速普遍都比东海岸快一些,很适合那种大马力的车。 中餐数量和质量对比东海岸断代式提升,我在东海岸,除了纽约以外,很少能吃到很地道的中餐。在华盛顿,更多是吃多国菜多一些,因为中餐的选择很有限,也不是特别地道。朋友们都说加州中餐多,那么,他们都说洛杉矶地区比湾区地区中餐质量还更高一些。 的确,能吃到口味更加贴近国内质量的川菜,这边的中餐厅,几乎可以做到和国内一样的水平了,各地的菜系也比较丰富。 我眼中的洛杉矶地区 VS 大华府地区 华盛顿地区,作为美国的首都,会更加的像美剧里看到的那种老美国。毕竟美国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从东海岸开始西拓。有一部纪录片讲的非常好,叫做America: The Story of Us (美国:我们的故事),12集内容概括了从五月花号事件摆脱英国殖民,到西部淘金,到美国现代的繁荣历史。 华盛顿那里,以律师政客为主,设有各种外交机构,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科技行业除了亚马逊第二总部是现在最大的公司以外,Capital One, MicroStrategy 算是比较大的总部在这的企业。其他公司都有Office, 但都不是太大。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初创公司,或者政企合作的公司。 加州地区,科技行业的天堂,如果说美国的科技行业就业机会比其他国家都会多一些,那么光是美国本土,加州就会比其他州都多不少。在加州,如果身处科技行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总部在大洛杉矶地区的公司,Tiktok, Hulu, 游戏行业,暴雪(Blizzard Entertainment),Elon Musk的SpaceX, 拳头公司(Riot Games)等。其他的科技公司,在洛杉矶地区也都有好几栋的OFFICE. 如果是从事影音,视频流方面的话,洛杉矶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源,毕竟迪士尼总部,好莱坞都在这。 洛杉矶地区,各种生活会丰富一点,毕竟这是一座娱乐,体育,教科文很发达的城市,好莱坞,今年的超级碗决赛, 2028年的夏季奥运会。洛杉矶南部靠近尔湾一带,开车出去,沿途的小房子都建立的很好看,也很新,让人看了都想买,也难怪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来这块地区买房子,寸土寸金,这块地的增值的价值一直都很高。 洛杉矶作为美国第二大都市,也真是非常大,分布的比较散,如果不堵车,从都会区最北开到最南,需要一个多小时。 工作情况 这周开始正式参与加州科技圈的一线面试现场,连续面试了2天。我的Tech lead 在我第一天的时候,5小时背靠背面试以及开会商讨结果,问我紧不紧张,我说一点都不紧张。两年前作为被面试者,背靠背面试完3轮,我就可以休息去了。现在作为面试官,面试完,还得接着Debrief, 探讨结果,提出每个人的观点和理由,商讨出最后的结果,并且完事了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去完成。Debrief的时候,尤其是1:2, 或者2:1的情况下, 这时候的讨论都会比较激烈。 在白天会很多的时候,更多时候都在晚上才能腾出时间做一点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晚上的时候,发现写代码大脑也不太灵活了,有时候一个logic错误,看了我2个多小时没看出来。去睡一觉,第二天清早一下子就有思路了。 总结 总而言之,这一周是比较有意义的一周。也没有怎么闲下来,要么就在工作,要么就在赶路,要么就在看房子。

WZ Mindsets 书单

Mindsets: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S. Dweck Winning the Game of Life!: Develop the Winning Mindset and Success Strategies to Overcome Defeat, Achieve Lasting Happiness and Success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