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美股财报系列 (二) 三张最重要的表之损益表

Author: W.Z.L 1. 介绍 财报里面,有三张表最重要,是损益表 (也会被叫做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我们通常说的财务报表,并不是一份表,而是主要有以上这三张表要看,这三张里面的数据会说出很多故事。通常财务报表是每季度,或者年度进行发布,通常在各大公司官网的财务页面,财报 (Finiancial Statement)里面,有的公司这份文档非常大,几十页PDF的文档,但是不是你每页都要看呢?不是,主要定位到这三张表的位置。 因为这三张表,是我们以后阅读很多公司财务报表的基础。于是,接下来将仔细地介绍以及分析一下这三种表要怎么看,那么本文就先来介绍一下第一张表损益表,并且解析通常都是怎么看的。 2. 损益表 (又称为利润表) 损益表,通常对应的英文是Income Statement,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或 Statement of earnings 或 A Statement of Operations). 通过损益表,我们能够看到这家公司,在这个财报单位,季度 / 年度的总营业收入,总成本花销,以及总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 (Gross Margin) = 总营业收入(Total Revenue) – 营业成本 (Cost of Revenue) Note: 总营业收入,英文术语除了Total Revenue,有时候又被称为Total Net Sales, 总销售额 而我们在看财报的时候,不仅仅就看这个季度,或者这一年。公司在制作财报的时候,公司财务通常会把过去2-3年同期的数据显示在一起,如果没有,那么也可以上到该公司的财报网页去找到。 如何找到这些数据呢? 只要在谷歌搜索,[CompanyName] Finalcial Statements, 例如,”Apple Financial … [Read more…]

程序员码农千千万,懂得积累生产资料的却不多 – 3种程序员/码农的积累生产资料路线

这世界上没有中产,只有有产和无产的区别。这个行业里,程序员千千万,但是懂得积累生产资料的却不多。于是这是我走访东海岸以及西海岸一线科技圈,观察以及请教前辈,以及部分是自己正在尝试,总结出来的几种程序员,码农,工程师的积累生产资料之路, 也是我的觉醒之路。 1. 为什么积累生产资料如此重要? 因为本质上如果没有生产资料,那么一生都像是寄人篱下,经济危机,次贷危机,裁员危机,是去是留,老板说的算,上面老大说的算,财政说的算。 许多人以为的稳定就是能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其实随时一个危机,中年危机,或者公司经营不景气就能搞垮你,这是典型的消费者依赖思维。而真正的稳定是,当你在一路上不断地积累生产资料,成为一个生产者,你可以掌控自己的路途。 2.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区别是什么? 举个例子,华盛顿DC每年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展览,但让我去看也没时间去看了,就算送我门票也没时间看,看展拍照是一种生产者揽客,消费者消费的商业行为。我无比钦佩这些展览的创作者,靠着自己的产权才华吸引着无数消费者消费,同时满足消费者发发社交app动态,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小资的,文艺的”消费产品。但真正掌握生产资料的是这些展览的开办者创作者,如果是这些创作者开一个沙龙,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并且在商业上门票大卖,我绝对去买第一排做笔记听。 换到生活中,方方面面,听歌你是消费者,写歌你是生产者,自己亲自去写一小段,比听一万首歌还难。看书你是消费者,写文章写书做输出你是生产者,写一本书远远比看一万本书还难,我曾写过。拿工资你是消费者,给人家开工资是生产者。打游戏你是消费者,写游戏的你是生产者。跟着别人的SOP 做你是消费者,亲自去摸着石头过河,写SOP, 写生产指南,让别人可以参考的人是生产者。刷instagram你是消费者,拍出好看的摄影作品,让别人去刷,你是生产者。 做生产者远远比作消费者难的更多,但是也不是难上天,只不过你要过上一种辛苦的,艰难的,长期如一日不可停的生活,不同于消费者,绝对不是一种,小资的,文艺的, 今日做明日停生活。于是本文就阐述一下几种靠自己踏踏实实能够积累生产资料的路径, 是大多数人努力能做的,当然还有一些路,天才创业者直接辍学也不打工,直接创业去了,或者,有的人不做这行业后期改做生意去了,这些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3. 积累生产资料路径一成为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管几百人的主管(Principle Engineer / Director) Distinguished engineer是最杰出工程师,一个公司到这个级别的也是个位数人群了,一般也是科学家,也不是轻松能达到的。于是不在本文范围内。 以一线科技大厂为例子,有一条路径是,以技术出身,夯实专业技能,成为组里技术拍板老大(tech lead) -> 首席工程师(principle engineer) , 或者走管理路线 经理(manager 管15人级别的团队)-> 资深经理 (senior manager管50-100人左右,下面有多个团队) – 主管(Director 手下管200-500人)。 优秀例子: 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 个人网站: https://www.allthingsdistributed.com/ 他是公司里最高级别工程师, 但是他的个人网站仍然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他经常会在个人网站发布一些架构理解,论文解读,行业动态,他的文章经常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学习材料,虽然可能一生都到不了他的高度,但是他的模式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模样。 前期发展都一样,都是技术出身。后者后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后期需要更多的软技能。参考迪士尼CEO 自传 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 [Read more…]

我应该克服短板在所有事情上平均发力,还是all-in在一个领域打造无限长长板?学校和自由市场会给你两种不同的答案

壹. 平均发力还是铆足劲专攻优势打造无限长长板? 平均发力还是铆足劲专攻优势打造无限长长板?我应该克服短板在所有事情上保持平均水平,还是all-in在一个领域全力以赴打造无限长长板?学校和自由市场会给你两种不同的答案。 很多人以为学校教我们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一定是好的,沿用到社会中也一定会成功,其实不一定,甚至可能相反。学校教我们平均发力,综合成绩越高,才能考好大学,偏偏社会会教训你,尤其在投资圈,或者做生意的,你平均发力就是死,丛林生存中就没办法突围。如果是上班族可能感觉不明显,但是做生意做投资一定被打的死死的。 学生时代综合发力发的好的才是优秀,从小高考教你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都得平均,不能有太差的一科,有你就考不上好大学。所以,我们早晨8点一节语文,9点一节数学,10点一节英语,下午还有物理生物化学,以此类推每天精力被分散到太多的东西。 在现在生活中也是,很多人没法持续做一件事情,有的人早晨8点要做咖啡,10点要健身,11点要学吉他,下午要学语言,傍晚还要约饭,约饭回来还想看书,还有各种各样ABCDE事情,这和学生时代很像。或者今年想学吉他,明年想学画画,后年想学某一门语言学做咖啡,不断切换赛道,需要换项目才有新鲜感,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人天生缺乏安全感,不肯多放弃一些。似乎条条抓,一把抓,里面就能有一个能点亮。在学校阶段,我们抓弱项,不能有一科太差,不能偏科,有弱项就考不上好大学。偏偏在投资圈中,做生意中,太差的项目,我们不要了,我们不做了,直接砍掉,我们要的是某个领域足够强。 而站在投资圈角度,尤其站在天使投资角度看公司,会发现做到卓越的公司,卓越的创始人绝对不是像学生一样一天要学7科,这么搞就是把自己搞死。而是铆足劲专攻优势项目让长板无限长,一家公司不能啥都做,啥都做不到顶尖,那么这家公司一定死。在资金不足精力有限的时候,不如把5个业务缩小到2-3个,把它专攻到最好,突破天花板,让人看见。而卓越的企业家作家,可以一天持续6-8小时只做一件事,连续一两天,一两个月,一两年长期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 做企业做生意是要靠优势去做的,人们宁愿去选择该领域做的最好的服务,而不是去找什么业务都有什么业务都平庸公司买服务。例如视频领域做的最好的一档,人们宁愿去看腾讯视频,去看抖音。想买东西,人们宁愿去找阿里找京东。买手机,人们宁愿去买苹果。买电动车,人们宁愿去买特斯拉,比亚迪,而不是去找一家又做手机又做汽车又做电商又做餐饮做这做那但都毫无亮点的公司买服务。 但是本文并不是劝退学生就不用好好学习了,该好好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好好学习,在该上学的年纪考个好大学。 只不过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学校培养的是通识教育,并没法把你培养成该领域最拔尖的人。而如果继续带着学生思维,尤其想做公司,方法面面面都想得分,各种业务都想沾,那么是不太可能做好的。先把某个业务做精致,做到该领域的前几,做到让人看见。 贰. 选择比努力重要,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专注, 是赛道长积累 那么对于个人,哪怕我们不做公司,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运营,筛选出什么是最重要的,最感兴趣的,因为最感兴趣的才最有可能靠近成功,再砍掉一些不必要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紧迫的投入,而不是追求方方面面综合发力,不要又做咖啡又学语言又学跳舞又学乐器又画画,什么似乎都会,什么似乎又都不擅长。在资源资金有限的情况让把长板无限长,点亮一个,足够亮,被看见,做到突出,再来扩展下一个。 因为你首先需要被看见,在贵人眼皮底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怎么看到那个最卓越的人?在天使投资者眼下,一家家嗷嗷待哺的初创公司,怎么才能看到那个最卓越的创业者? 天使投资前辈教我从天使投资角度如何挑公司,一个创始人又做东又做西又做A又做B肯定不投,投了绝对死。例如做留学的,就好好做留学,不要又留学,又教英语,又教大厂面试,又教软件开发,先把一个做好,把口碑做出来。成功的创始人大部分都是all in一个领域一年十年,长久All in一个领域,做好一个再来第二个。 那么切换到个人视角,对于一个人来说,想把一件事,一个工作做好,也是All in进去,今天要研究这个领域,就保持6-8小时的投入到这一个领域,明天要继续持续投入6-8小时到相同领域,后天投入6-8小时,一个月,一年,十年如此投入。 相信赛道长积累的意义,在一个行业一个赛道扎根,最多在相邻赛道穿梭,从概率学角度来说,这永远比不断换赛道更有可能达到目标。人总有一种假想,总是以为自己换到一个新的领域就有可能成功,不断换赛道,换到哪哪都是新人。不断换赛道,在已有的赛道尚且都没有做的很好,在新的赛道怎么可能能做好? 一天是一生的缩影。 这一天,绝对不是,早晨9点做咖啡,10点要健身,下午要和人约饭,晚上要看书。这一天,绝对不是,今天要学语言6-8小时,明天要学吉他6-8小时,后天要学画画6-8小时。这一生,绝对不是,今年教育火就学做教育,明年计算机或计算机工资高学做计算机,后年学开店开餐馆。这样看起来确实也很努力啊,资金,精力的付出也不少,但是就是做不起来,就是成长不起来。因为这样的努力毫无意义,不断切换赛道,不断作为新人拿弱项去搏别人拼十年的长项 。哪怕有人卖早点,卖了十年经验,这一路积累出来的经验也比你一个刚过来卖的人强。 罗永浩就是跨界跨太多了,一会儿英语,一会儿做手机,一会儿做直播。而雷军,张一鸣,段永平,马斯克都是在相邻的赛道穿梭。 所以最多在相邻的赛道穿梭,所以,专注在同样的赛道积累和坚持。以前我一天安排做三件事,现在一天只求把一件事一个工作做好,all in精力。把事情做好,先不关注成败,因为关注成败,精力就已经转移到成败上了,而不是关注在全力以赴想把事做好上。 如果已经把成功以后要干嘛干嘛,怎么庆祝提前想好了,怎么发朋友圈怎么庆功宴去哪旅游,或者把失败以后,就回老家,就不干了,把退路都想好了,那么这个人的注意力已经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好的结果只会离他越来越远。 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只关注做事情本身,才能把事情做好,对得起自己的付出,成败都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一边做一边调整,才能更加靠近那个山峰。 写于5/21 华盛顿DC

最新出炉的2021财年亚马逊致股东的信,我的注解和笔记

因为2021年亚马逊CEO贝索斯卸任,由旗下云计算子公司aws CEO Andy Jassy 接任,因此去年的那篇2020财年亚马逊致股东的信是贝索斯起稿的最后一封致股东的信,今年4月中旬刚出炉的这一篇2021年财年亚马逊致股东的信,也是新CEO Andy Jassy 起稿的第一篇致股东的信。 过去从1997年到2019财年亚马逊致股东的信,被业界称之为企业管理,发展理念的,成长历程的精华,广为流传。以下是我第一时间的解读2021财年亚马逊致股东的信,以及我个人读的时候的写下的笔记。 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点是aws的芯片之路,第二点是,”You Need Blind Faith, But No False Hope” (你要有信仰,也要避免带来错误的期望)。 1. 3次起盘,以及aws 芯片之路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是亚马逊的客户,作为一个投资者,我投资亚马逊的股票,作为一个工作者,我参与亚马逊的工作, 亦或是aws 亦或是Device. 亚马逊真正让我觉得比较牛逼的一点是,它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点起盘,带领整个行业潮流的能力,好几个产品恰到好处地最早也最先引起了全球业界跟着往这个方向走的能力,撬开了21世纪那个领域的大门。另一家公司是特斯拉,早先时候,没人相信电动车,因为它不像车,而特斯拉彻底开启的电动车的时代。 那么回顾1997年-2022年,亚马逊踩得极好的风口爆发点,成功起盘有哪几个呢? 1)第一个,云计算大规模商业化,市场化。2002年,原本旨在把多余的服务器租赁出去,除了黑色星期五需要大规模服务器运营以外,在淡季租赁出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因而最早的云计算服务概念aws 就这么诞生了,2006年,第一款云服务产品ec2 和s3 彻底开启了21世纪云计算时代的大门,比这还早的,虽然有,但是实验室科研和概念居多,没有大规模地商用。 亚马逊在云计算起盘以后,一直统治着云计算的领域老大的地位。(云计算老二,微软Azure, 2008年开始做,2010年出首个版本,云计算老三,阿里云,2009年开始做,云计算老四,谷歌云,2008年开始做),可见aws整整领先了6-7年。在2002年前,没人相信云计算,大家都觉得是泡沫,亚马逊把云计算做起来了。在1997年之初,亚马逊是一家卖书公司,在2000年初,亚马逊是一家电商公司,在云计算起了盘以后,aws占据60%的收入,亚马逊是一家云计算公司。 2) 第二个,2014年,Alexa统治智能语音交互时代,建立了智能语音助手上的护城河,在这一块,其实2011年的Apple的Siri 是最早做市场的,然而Apple的语音助手之路却不顺利,乔布斯的离世,以及另一位支持Siri业务的Apple副总裁Scott Forstall的出走,让Apple Siri 发展之路失去了方向感。那时候的Siri更像是一个半成品,在 iPhone 4s 发布前,苹果 Siri 团队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在推到重来以及继续改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用户们更多是新奇这个新功能,但除了“调戏机器人”以外,她好像做不了什么太多别的事。 在这个赛道上,3年后,2014年诞生的亚马逊Alexa迅速统治了这一领域 (亚马逊Echo在2016年的智能音箱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巅峰的88%),又过了2年,谷歌的语音助手姗姗来迟。在语音助理这一领域,2011年前算是探索期,2011年随着Apple iphone4s 集成Siri语音助手的发布,起了这个盘,进入了市场启动期,迅速带动整个行业的兴起。可惜Apple被后来者居上,亚马逊的Alexa 迅速以适用性更广,智能语音助理开始能帮忙做点事了,它能出现在汽车里,厨房里,电视里,耳机里,生活中各个地方,Alexa算是把智能语音助手市场化做起来了。 3) 第三个, 开启芯片自研之路。国内外科技大厂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后,纷纷走上了自研芯片的道路,谷歌微软亚马逊如此,阿里巴巴腾讯如此。而这一波风潮的引领者,又是亚马逊。 为什么亚马逊的云计算公司aws 最初会想做自己的芯片? 在致股东的信里提到,工业上已经有很多年依赖于Intel or … [Read more…]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股票也渐渐开始好了起来。一半运气,一半耐心。 美国股市连续涨了2周我也趁好就收,虽然赶不上最好的时候,半山腰吧渐渐减持到只剩闲钱 (20%-30% 资产)在里面 短期的在离场,长持的仍然会长持缩小得失心。 美股的定义是,一年以上算长期投资,税大概会降低到15-20%左右。一年以内是短期投资,税大概30-35%。 截至3/25/2022,我在这些股票的情况是, 特斯拉2年前首次买入价格$338,现在是$1013, 历史最高$1243英伟达2年前首次买入$122.25, 现在是$282, 历史最高$346.47亚马逊平均买入价格控制在$3000以内,控制的比我入职股票低一些微软首次入手价$200 左右,现在是$304, 历史最高$349.67苹果首次入手价$94.5,现在是$173, 历史最高$182.94COSTCO 首次入手$440, 现在$560, 历史最高$571.49标普五百ETF (SPY) 首次入手价$300左右2020暴跌刚反弹那波, 现在$450,历史最高$479.98 这些是我最喜欢的个股和ETF,虽然也碰了一些小股票,也亏了一些,但是亏的还是少于赚的。都是拿以上这些去填那些亏损的坑。亚马逊致股东的信里提到,市场价格的变高变低,并不意味着我们突然变聪明或者变笨。如果短期买卖一只股票,只能叫做租赁 (lease),这和拥有 (own)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像租房子,租客是不会因为喜爱,而在院子慢慢栽培一棵树,而房屋的主人会。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人越缺某个东西,就会导致心态失衡,很急躁迫切地想拥有。在这种状态下的人理智容易失控,因为他们急于拥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不会理性思考的。假如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很缺钱,他当下要解决的是当下生存问题,他的大脑是不会思考的,人云亦云,谁说哪里能挣钱,就跟着走,亦或是为了挣钱,甚至有的人受蛊惑,为了贪图快钱,走上不法渠道。 在2020疫情之后的这几年,越急躁,动越多,反而不会带来预期效果,亏损也就越多,疫情加剧了这个情况。在这几年,投资上,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动不如不动。 同样我有一组对照实验,都是短期的,赚了就跑那类。结果显示长期投资收益远远大于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账面上看起来大,但是实际税后大大减半。而且耗费大量精力,换来的利益还不如长期投资,省心,稳健,一个月check in 一次。反过来又印证,动不如不动。 最好的方式让自己不急躁,要么大量拥有,不缺某些方面上的东西,就像大自然的流水,心如止水。那么,就像上面提到的缺工作缺钱的人,他因为太急,大脑不容易理性思考。那么刚出社会的人,哪有那么容易获得财务自由?一步到位?从头开始积累的话,就是用好手头里的牌。也就是,我可能没有那么多,那么就用好我所有的就够了,哪怕我只有1000美金,我就用好这1000美金,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 我也渐渐意识到,不要去做那种想要一步冲天的梦,不要去追那种,一周内暴涨的股票。拉开时间区间,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来得快,去的也快。股市里面打的是时间差,信息差,总有人比你信息足,总有人比你信息快, 这也是许多公司禁止在规定时期以外交易本公司股票的原因。 我曾以为25岁是最好的一个年纪,刚出社会,兼具年轻,希望,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发现当下这一年做更多的事,这一年比25岁那一年似乎还更好一些,所以我更新了最好的年纪的定义。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渐渐地领悟了,持续性,大量性的力量。持续性地输入,持续性地输出,我发现我不再担心百米赛跑,短暂几年可能会落后,我更加在意,利用持续性去赢得十年战役。因为人生长跑中,渐渐会有大量的人退出,最后坚持下来也所剩无几。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开始不再担心和别人的速度差。因为持续地commit, 可能在别人筋疲力竭的时候,我还能继续随着兴趣往下走。 就像那开早餐铺的夫妻店,在经济不太好的年份,这种店却能盈利,因为店面成本低,不雇人没有雇人成本,而且这种店很辛苦,天天凌晨2-3点就得起床准备早点,十年如一日,没有这个魄力许多人根本做不下去,因此,更重要的一点是,淘汰了许多人,最后竞争少。100个人里面,只有3个人能这么坚持,时间渐渐筛选掉了97个人,最后就是3个人的赛道。所以,从头看起来,像是和100个人竞争,其实最后只有3个人的竞争。 那么,有没有一件事是我坚持了将近十年?有,坚持健身运动,虽然十年不到,但是到2022年我已经有8年从事健身。这8年期间内的健身朋友换了一波又一换,亦或是没有兴趣,亦或是坚持不下来而放弃。我的拳击教练告诉我,要持续性,一次训练都不能落下。这八年期间,最忙的考试考学找工作期间,有人建议我先停一停,但是我也只是减少频率,但是仍然维持这个习惯。在考学求职后,又恢复一周大概3-4次的频率。于是通过时间,持续性commit, 我也渐渐认识到,我可能不快,但光是做到这一点持续性,最后赛道上的人就已经很少了。 当我开始不着急的时候,我开始不那么在意去追逐,这家或那家公司工作的钱多点少点,更加在乎这份工作给的机会是不是现在让自己成长最快的机会,因为总有一天我也能挣到那个价,只是时间问题。选择短期变现,是一种短择,选择靠近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是一种长择。两种选择对价值的评估不一样。 我的其他同类文章 [2022]开年才几周,你的股票仓库还好吗?第一个1000美金,最好的投资永远是你自己 股票-什么是Tax-Loss Harvesting? 股票亏钱了,怎么办? 何为风险管理 ?我没有赚多少钱,能管理风险吗? Invent and Wander 观感 -读贝索斯致股东的信 1997-2019 如何将理财的思维运用在工作学习中-提升创造力与收入的几点想法 (适用毕业1-2年水平) 我从美股中学到了什么 The Ride … [Read more…]

[2022]开年才几周,你的股票仓库还好吗?第一个1000美金,最好的投资永远是你自己

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下沉好几周, 不知道你的股票仓库怎么样? 爱好股票,但我可能也没有那么多资格谈论很多股票,因为一些从事金融方面的朋友更专业。 这篇文章主要复盘一下我过去半年在投资上做了哪些改变,我又在如何应对这几周的翻红。 两年前的我炒股,可能是这样子的, 这也是你的样子吗? 买了某只股票后,一段时间后突飞猛进,兴奋的不行,觉得自己还挺会选,但是其实这种股票,大部分的后果也是,随后也跌的很快(涨的快跌的快),除非你真的很幸运每次都能在最高点抛售。 但又有2种结局,一,根据概率统计,这样像赌博一样,失败的次数永远会大于成功的次数,你说,要是人人都这么想,那岂不是很容易致富? (股票的一个迷惑性在于,容易给你带来一种,来钱快,去钱快的观念,而恰恰是这种观念,让不少人中途放弃,失去信心)。二,如果多次短期抛售,在美股,称之为wash sale, 带来很高的税收,最后所得所剩无几。 今天赚了几百,开心的不行,明天亏了几百,失落的不行。 另外一种呢,是标普500 种子选手股票,涨的很慢,但长期略稳定,心里不禁又觉得它们慢。 最近半年来,我现在在什么阶段? 起起伏伏,一天涨跌几百刀千刀美金,和积累更久的人比起来,不算多,在这个过程中是循序渐进地,因此并不是一上来玩股票就盈亏几千,如果是这样,我也会很恐慌。 开始走在复利,雪球越积累越大的路上,渐渐地把每日盈亏越积累越多,在面对最近这几周的翻红波动,也会淡然许多。(其实我有点期待,如果能经历一场像2020年刚疫情时候,大暴跌的机会,因为在大起大落的时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训练自己的心态, 到时候又会怎么做,行为和思考能否一致?)。 更加在意长期拥有,美股上,超过一年算长期投资,一年以内算短期投资,如果一年都坚持不到,谈什么十年呢? 这半年来,我减少了很多自己打理的股票, 多了很多指数基金。自己打理的部分,只有在某些时期,对某家公司很感兴趣,会去了解一下,并且尝试少量买入一些这些公司股票。 (因为不动手,不亏点钱,赚点钱,永远是纸上谈兵)。 心态上,如果问我股票怎么样,我可能会说:“Same same, everything is the same”, 继续保持着不断定期投入,弱化得失心。 了解股票的一个好处在于,让你知道你的公司到底在挣什么钱,靠什么盈利,在这个市场(marketplace)上同行竞争有多么激烈。能看到自己手头做的事情,到产生盈利的这个过程,而不是单纯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单纯地工作,换回所得这么一个局限链路。 另外,股票也不是我唯一的资金仓库,关于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分散资金到不同的篮子从而减小风险,我之前写过一些篇文章,也是我的一些应对策略: 如何将投资理财的思维运用在工作生活中,提升创造力与收入? 何为风险管理 ?我没有赚多少钱,能管理风险吗? 股票-什么是Tax-Loss Harvesting? 股票亏钱了,怎么办? 除此以外,过去半年多以来,我开始每个月固定把一部分资金投在我自己身上,在25+ 这个不大不小的年龄,也是初入工作前5年的时间,把自己技能培养起来比玩股票更重要一些。于是我每个月预留了一部分资金,花在自己的学费上面。通过复利的思路,做一些事情,例如,和所在行业有关的培训,例如乐器,例如促进身体健康的运动,例如写作,当付出 -> 收到反馈 -> 再付出 -> 当你已经付出越来越多,根本不想轻易放弃某件事了,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如何投資你的第一個1000美元”, 这个Youtube视频带给我的启发也很大,也分享给你。如果你只有1000美金的时候,不是吃喝玩乐,也不是拿去玩股票,而是尽可能地投资自己。 I believe the best investment, that no one … [Read more…]

股票-什么是Tax-Loss Harvesting? 股票亏钱了,怎么办?

美国股票有百年左右发展历史,我曾经坚定地认为,选好几支股票,长期拥有,就能带来不错的收益。这一句话,似乎对,也似乎不对。对于好的股票,长期拥有确实符合这个规律,诸如苹果(AAPL), 微软(MSFT), 谷歌(GOOGL), 脸书(FB), 亚马逊(AMZN) 等等,这些有时候还跑赢美国大盘(S&P 500指数 和道琼斯指数)。而对于有一些不太具有上升势头的股票,似乎过了好几年,原地踏步,甚至有的还倒退了一些。 于是之前大部分的股票,我都带着想长期拥有的想法,不做短期交易,虽然大部分都实现盈利,但是有几支也原地踏步,或者倒退,不是很乐观。例如最近的中概股,阿里巴巴 (BABA),B站(BILI), 蔚来(NIO), 我也确实在不断下跌的时候,继续买入。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也渐渐地意识到,一味地想等到我的资产组合里面每一支股票全部都实现盈利是很难的,对于表现不太好的股票,我也应该开始做一些调整和重投资。其次,就算等到未来某一年,那些表现的较差的股票也终于实现了盈利,或者勉强回本,那么这些年,如果把这部分资金放在更稳定的ETF,或者一些较好的股票,反而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盈利。 从券商公司Wealthfront里面,经常看到一个行为,叫做Tax-Loss Harvesting,这款炒股app会在一些ETF亏损的时候,卖出资产,并且买入与其相当的,另外一款ETF, 从而实现利用亏损的部分抵用税收额度。 什么是Tax-Loss Harvesting? 一笔完整的交易, 如果盈利,卖出价 – 买入价 > 0, 则差价叫做capital gain, 如果亏钱,卖出价 – 买入价 < 0, 则差价叫做capital loss。 在美国股市里,Capital gain 是要交税的,而capital loss不需要交税。损失毕竟是损失,放着也是损失,但capital loss还有一个作用,还可以用来抵capital gain的额度,达到降低税收的作用。如果抵扣完capital gain的额度后还有剩余,每年最多可以用$3000 美金的额度用于抵消收入税,如果今年没用完,可以顺延到明年,后年。 如果是自己操作,可以通过卖掉已经亏损,且长期不看好的股票,或者已经亏损,不再想持有的股票。 但是对于一些好股票,只是短期亏损,长期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的股票,卖掉用于tax-loss harvesting 就不那么划算。于是适合做tax-loss harvesting的时期,就是股市出现低迷的时期,可以通过调整一些自己的资产组合,出掉以上提到的这些亏损且长期不看好,也不想再要的股票。 另外,IRS规定如果Wash Sale, 也就是30天内买卖同一只股票产生的capital loss, 是不能算作tax-loss harvesting的。因此,Tax-Loss Harvesting不适合同一只股票的操作。 Tax-Loss Harvesting的应用 Wealthfront … [Read more…]

何为风险管理?我没有赚多少钱,能管理风险吗?

最近开始梳理一些所学过的知识,以及看过的书。之前往往是看完一整本书, 或者一些材料才整理出一篇笔记,这样的产出与效率是比较慢的,而且文章会比较长,不太符合读者阅读体验,最佳的阅读体验应该是一篇读者10分钟内能读完的文章。因此,我也产生了拆分所学知识,分成每一小块,最后用一个索引串联在一起。 其实投资里面的许多思维和策略,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许多方面的,一些投资领域的思维有助于滋养个人成长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觉得这些思维方式(mindset)很重要, mindset决定于敢不敢去承担一件当前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去接受一些挑战,承担一些风险,虽有失败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挑战通过了,也将把天花板往上抬高一点点。于是今天梳理一下关于风险管理,什么是风险管理,怎么做风险管理。 什么是风险管理? 风险有2种,一种是愚蠢的冒险 (Foolish risk),另一种是可计算的风险 (Calculated risk)。愚蠢的冒险指的是赌博式的风险,输赢纯靠运气,无法预测大概有百分之几可能会赢。可计算的风险指的是一个人有大概率的几率会赢 / 盈利(80% – 90%),虽然也有输 / 亏损的风险,但是用赢 / 盈利得部分来对冲输 / 亏损的部分,最后还是实现赢 / 盈利。风险管理就是利用可计算的风险,并加以大量的重复事件,并增加对某一个领域的了解与专业技能的提升,逐渐将风险降到最低。 增加对某一个领域的了解能增大成功的概率,同时降低风险概率。例如,征服一座雪山,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场冒险,然而对于一个专业的攀登者,可能是一个征服一座雪山的机会。例如,对毫无股票知识的人来说,直接入股股市,可能更多会是个高风险的事情,大概率会挑选到一只表现不太好的股票,或者因为运气挑选到一只不错的股票却毫无意识,当出现波动的时候,产生恐惧不知所措的现象,最终导致亏损离场,但是对于对这一方面有所了解,有所准备的人来说,可能是个机会。 事例一: 这里来自Adam Khoo 有2个例子来说明风险管理,第一个是关于股票交易。有一个交易员每做一笔交易,他有60%的概率能选对一只能赚钱的股票,有40%的概率会亏钱。 当他亏钱分时候就会及时止损,不让损失超过5%。 所以每投10000美元,他最大损失是500美元。而如果这笔交易能赚钱,他平均能赚得10%, 即他平均每一笔交易如果赚钱,能挣 10 % * 10000 = 1000美元。 所以他每一笔交易期望的获利是 1000 * 60% – 500 * 40% = 400美元。 他每个月如果能做到50笔交易,那么他每个月就有机会盈利 50 * 400 = 20000美元。 事例二: 有一个保险代理,根据他过往的销售案例分析,每40次电话销售才能成功约到4次和客户深入交流,每4次深入交流,才会有1次成功销售。每一次成功销售,他会获得2500 美金的佣金。所以他知道他成功销售的概率是 … [Read more…]

Winning the Game of Stocks 读感 -股票学习笔记

Hi,今天是6月26日,开始读这本书,这是我书单里存放很久的,很早就想读,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购买。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以为很喜欢的股票作家写的,人在新加坡,因此他的实体书在美国暂时也买不到,Kindle上也没有,于是拖了好久才有机会阅读。 本篇章会搭配我在这本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我实时正在做的投资计划进行阐述。最近稍微调整了一下投资的计划,之前的计划不变,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更细致的划分。 目前我有3个平台进行股票相关交易,也算是分散资金,分散风险的一条策略。 1.我用Robinhood打理自己的股票,之所以没有找别人代管,是我想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技能,另外也相信自己的眼光。目前股票方面,综合年度盈利维持在15-20%左右 (期中包括几支很出色的股票,例如去年的特斯拉,今年的英伟达,每个期间内我的Portfolio总会出1-2支好股,其他的虽然没有如此好看,但是也不会太差)。 2.尝试用Wealthfront让人进行代管,在全球市场选购最合适的ETF,专门进行ETF的购买。接下来会增加一些ETF份额,因为可以用ETF来承担风险,ETF是最稳定的投资。目前在ETF方面,年度盈利维持在30-40%左右。不做看不懂的买卖,因为我只有对美国股票市场有所了解,所以敢于把美国股票放给自己打理,对于外国股票,老实说,不懂就是不懂,有专门的机构打理,是不错的选择。 3.使用公司账号专门用来交易AMZN股票,AMZN绝对是我会长持的一支股票。但单价又太贵,于是用公司RSU, Equity去填充这部分。 学习股票也是需要有方法的,我把这个方法类比于学习计算机科学,大量实践搭配大量补充知识,在学校里面,也许我们好几年都是对着课本在学,而缺乏大量实践,但这一门学科恰恰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如果手头有几个side projects,做了一段时间,接触到一些概念,例如项目中碰到缓存,需要用到消息队列,需要如何选取一款合适的数据库,如何优化系统等等,而后再回到教材中补充这方面知识,这样掌握这一块概念是最快的,学习曲线也是最友好,且有现实例子支撑,在大脑里是生动的案例。 股票也一样,在我彻底开始动手去接触之前,也读了几本关于股票的书,例如读到Municipal bond,但是那时候对我而言,要么枯燥,要么就像读死书一样,无法深入理解。这种感觉犹如在大学里面学习经济类课程,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搭配实际实践,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很容易扼杀人对股票的兴趣。而在我亲自拿几支股票,做了一年试验以后,渐渐地发现赚钱了,在跌落的时候也曾担心过,渐渐地在实践中学习调整心态,学会慢慢注入而不是一口气all in从而去控制风险,边做边学,现实中碰到的但是从没接触的概念,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去补充知识,我发现这也是最快最友好的学习曲线。 另外我觉得挺重要的一点是维持资金充足,弹药库充足,随时可以做补充。这包括,1.保存好自己6个月的生活费,这一笔资金是紧急资金,不管怎么样都不能随便去动用,这样能保证生活不受影响。 2.留有一定资金,选择低位补位,而非一口气全砸进去。 Baking time …

我从美股中学到了什么

最近经历了几波潮涨潮落,我也渐渐改变和训练自己在股市的心态。 听从自己的分析,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数据分析,哪怕是学金融专业,或者看起来再专业的人,也不要听信,因为他们的预测也不一定准确。或者这一秒可能是对的,下一秒就错了,或者这一秒是错的,下一秒可能就对了。股票是很难预测的,抛弃赌博心态,用长期投资心态去看,虽然慢点,但是长期增长。 彼得林奇在 战胜华尔街 的书里,提到,就算是7年级的中学生,靠着自己的数据分析,都能在股市中表现还不错。 为什么要学习股市,因为我所在的科技圈,在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都会用股票作为包裹的一部分,即使不感兴趣的人,在这个圈子里工作,多少也要懂一点股票知识。 另外,我觉得我对数字还算比较敏感,并且喜欢,想要培养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嗅觉。身为工程师,我喜欢用数据去分析,也许我能利用我的长处,在这一方面表现得还不错一些。任何一方面都是可以加以训练并且有所运用,增加自己的财商(财务方面的知识),从而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我在入股市钱已经读掉2本关于股市的书,以此作为一些基础才进来。但是很多方面,还得再不断摸索和学习,甚至看过的书还会翻看进行第二次阅读,汲取第一次漏掉的点。甚至得经过暴跌的经历,只有真正经过才能学会。 在股票中,通常有两种心态,一种跌了卖涨了买,或者一口气入几千几万,allin就和赌博一样,这是很不利的股票心态,虽然短期内可能一口气为你涨了很多,但是也可能一口气失去了很多,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另一种是佛系一点,看长远,长远才能称之为投资,短期涨跌都不用太在意,到时间点,不管涨跌就买(定投)一定的数量。我在最早的时候,发现和交流过的几个人一样,曾经想不断地找最低点再入手,发现反而持续观望,错过了最佳入手时期,下一秒更加步步高升。而定投方式,则完全抛弃涨跌概念,买高了我认,但我也不担心,因为此时看觉得很贵,两三个月后再看甚至会觉得当时怎么这么便宜。 另外,赌博心态的不利在于,赌赢一次可能是运气,但是赌错的概率永远高于赌赢的时候。 如果是定投方式,不管是涨还是跌,时间到了就入手。 以十年为目标,例如,标普500从诞生以来一直是持续增长的,即使遇到经济危机回落,但是后面都是涨回来的。 所以如果只追求短期,截取某个时间期限,那么在短期内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亏的,但是以十年为期,得到的结论却是涨的,甚至远远跑赢通货膨胀率。 另外在经济危机时期则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现在还是正常时期。所以我在前几次的暴跌当中,并没有很慌,而是到了我的时间点,用打折价进行了一些收购。 为什么只拿闲钱投资,每个月存够一些钱到点再定投入手?(不管涨跌)。 之所以是闲钱,而不是一口气all in所有能用的钱,是因为闲钱盈利算投资,亏损也不会太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 然后还是以主业为主,带动副业钱生钱。 股票容易误导人,来钱快去钱也快,忘了好好干活。 但是股票又是好东西,放弃赌博心态,踏踏实实长期增长。 虽然慢点,但是持续增涨。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美国2019年通货膨胀率1.7,中国是1.6左右。 而美国的银行利率百分之0.0几(很低),而好的股票跑赢通货膨胀很容易。 放弃暴涨的追求,像机器人一样,不管涨跌,涨了也不会太高兴,跌了也不会太伤心。 另外,把资金分散开则增强稳定度 (All in某一支很危险),因此除了SPY (标普500的对应股票)以外,我也渐渐地在构建自己的ETF篮子,平衡他们, 选择了点美国科技圈五巨头,微软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这些大公司长期以来比较稳,也因为本身在这些科技圈内,平时就要对他们的发展有所了解。),再带动一些感兴趣的制造业。 我不禁想到了人生也一样,有时起有时落,因此没必要纠结于短暂的某一个时间片段,只从某些的时间片段截取,就定义它觉得人怎么样,这一生怎么样,短期看,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低谷,下坠,倒退,但是以十年为期,只要经营得当,得出的结果也许是增长,上升。又如亚马逊股票在起飞之前蛰伏了十几年, 曾经被称之为即将倒闭的公司,2015年后如一匹黑马杀进市值前十,在最近这几年又稳稳杀进市值前五,到前三,从小公司再到科技巨头。 我在读贝索斯致股东的信从1997读到2019, 不禁对那些前辈的故事心生敬佩。认识持续增长,复利的力量,放弃急功近利,慢一点没事,不断付出,让人生像标普500一样慢慢地上扬,慢慢地笑到最后远比短期惊人地昙花一现要强。 因此本文并不鼓励去跟从选哪只股票,而是追寻自己内心,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就算7年级的中学生,都有能力都能学做自己的数据分析,选择了解得更深的行业,做足功课,不买看不懂的产品。 世界银行通货膨胀数据 资源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DEFL.KD.ZG?locations=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