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一侃我与Amazon的前世今生

–我在校招时准备美国科技公司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的面试的策略 (微软谷歌亚马逊)

Author: WZ

打完AWS比赛的一天

阴差阳错? 在amazon公布二号总部地址前先来了这里

此文有点长,于是做了一些hightlight,主要内容是,我与Amazon的一些故事,以及如何准备美国科技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的面试,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微软面试失败的经历如何重新调整,顺利拿下亚马逊6轮笔试面试。 感谢您阅读的时间。

其实每天大脑都在想,很早也就想整理一下自己与Amazon的前世今生,还是蛮有缘的。 来美国前,我就是Amazon的深度用户了,虽然亚马逊(中国)热度比不上淘宝,京东(本土产品),但是也是早早地用Kindle在中国亚马逊上不断买入中文书。其实在中国买书,跟美国比是太便宜了,而且正版书好做笔记,云同步到手机,电脑,Kindle都可以看到。(其实美国企业,包括walmart 他们的主战场都在美国,在中国的业务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例如在美国的walmart还是一家货真价实的科技巨头,但在中国就阉割业务只剩超市了。加上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不足,价格成本低不过中国本土公司,以及中国本土企业更加符合水土,自然pk不过本土的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等)。 在中国的时候,我就已经了解Amazon 零售是全球电商的鼻祖,Amazon AWS是云计算的鼻祖,Amazon Alexa echo是智能音箱的鼻祖 。

来到美国后,发现Amazon几乎垄断美国市场的电商平台,自营物流很专业,因为Amazon在物流方面已经深耕多年,自营物流上已经相当成熟。 学校里面教学推的也是Amazon AWS服务, 用来做实验,做计算。 于是日常使用Amazon产品的频率又多了一些。 加之,学的是工程,当前全球最强,最稳定的云服务是Amazon 的AWS,几乎写过代码的也都听闻过AWS的威力。 在云计算上,AWS算是该领域的开山鼻祖,率先在2006年为21世纪开启云计算时代。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是第一梯队,与第二名的差距就如同google在搜索引擎上领先第二名那样。

这是一位来自阿里人的云计算观点:AWS的故事可以说是科技行业这十五年来最精彩和最富有创奇色彩的故事,为了解决大促后服务器资源剩余的问题,Amazon的几个天才工程师提出了云计算这个概念,并且深深的影响了这个时代,现在绝大部分创业公司,包括科技巨头Apple, 以及明星创业公司例如airbnb、Uber等等都是run on AWS,AWS可能会深刻变革程序员这个行业,未来不再需要很多的程序员,对于中小型公司可能只需要1-2个精通AWS配置的程序员就足够了,十几年前一位来自南非的天才工程师,希望能回家工作,因此向公司提出辞呈,Amazon为了挽留这位工程师,决定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开设第一间位于非洲的研发中心,最初的员工只有他一个人,就是在这个远离西雅图的office,开发出了AWS最核心的EC2产品,今天的AWS市场份额是剩余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阿里云在中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即使是这样,全球的份额却不到AWS的10%,营收和利润就差的更远,并且因为仅仅是local的业务,而AWS面向全球,未来的增长潜力也差出去很多,为什么Azure和GCP都不是AWS的竞争对手呢?如果你参看微软的财报,微软是通过把office365的收入并表,借此来造成更AWS差距在减少的假象,其实这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戏,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云计算最核心的是看Iaas层的竞争,GCP和Azure根本上不了台面,Google效仿Azure将Google Suite的收入并表,带来股价的大涨,实际上后劲完全不足,我记得我在阿里的时候,一位阿里云的高管就跟我说过,”在云计算这个行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二名,AWS代表整个行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每次AWS reinvent上发布的新产品,总会在1-2年后出现在Azure和阿里云的产品库中,就目前来看,微软、谷歌、阿里云在云计算方面并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产品,谷歌其实是很有希望的,在AWS Lambda横空出世之前Google的App Engine其实就是serverless的典型代表,可惜执行力差出去太多,我曾经对GCP抱有希望,因为Google拥有深厚的技术功底,但是去年因为公司价值观退出国防部百亿美金大单的竞标,和一系列完全不成熟的行为,让我对GCP彻底丧失希望,云计算这块,谷歌不会做很久,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后来我也了解了一些,为什么google最强,但是云服务却一般,为什么云服务是诞生并发迹于Amazon,也源于这家公司的理念,顾客至上,因此,除了自服务以外,还要服务好其他公司。于是云服务就这么诞生了,十几年下来不断打造最稳定,最可靠的服务,就连Apple也是使用AWS。 后来Microsoft换了一个CEO,推出的Azure追了上来,但是依然和AWS有一段距离。

2017年的我是什么样的?只学过C语言,连python 和java都没接触学过,开始了奋力追赶,补基础的阶段。那时候科技巨头亚马逊发布总价值高达50亿美元、涉及50000个高薪岗位的HQ2(第二总部计划,让全美为之疯狂,最终238个城市,包括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达拉斯,多伦多等知名城市对此猛烈角逐。

角逐亚马逊二号总部的城市

来美国入学的第一个月,2018年9月,我就和几个比较亲近的朋友说,给我3年,我以后要进这家公司,毕竟FLAG (美国称FAANG, 包括Facebook, Amazon, Apple, Google, Netflix, 还有一家Microsoft, Linkedin隶属于Microsoft )是全球最顶尖的互联网企业了,年轻时候也有一点志向。现在我已经在这里了,总共花了1.5年时间完成了这个心愿,算是提前了一些。感谢那时候的朋友没笑话我一个转专业菜鸡异想天开,依然带给我很多鼓励。那时老师布置算法的作业,我光是看懂题目的概念,什么是AVL tree, 都要看youtube看课程,查一大堆资料才能理解,把自己补起来缺失的那部分基础知识。说实话,那时候刚转专业,基础都站不稳,我个人想去Amazon,但是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3年,毕业先去小公司,然后再跳槽进去。毕竟转专业,要求别太多了。Amazon算还挺喜欢的公司,google 则算是dream company.

直到2018年10月,重磅新闻来了,Amazon选址纽约Long island和大华府都会区(实际北弗吉尼亚,这片都是富人区,和华盛顿DC隔河相望)共同作为第二总部地址,引起我内心的欢呼。后来纽约州市民的抗议,Amazon的到来会导致涨房价,最后纽约州取消了和Amazon的这笔大deal, Amazon 第二总部花落大华府都会区。弗吉尼亚州看似没那么反对,还挺开心的,毕竟又会刺激经济,就以后打造成Amazon city好了。于是那时候内心的萌芽已经种下,我一定要争取一把。

Amazon HQ2 从水晶城到五角大楼商圈横跨2站地铁站

Amazon HQ2 (第二总部) 位置一定下来以后,成长迅速。 10年内这里会有25,000号员工,是一座campus, 而amazon采取一部分买楼,一部分租楼,一部分自建的方式,可以快速逐渐转移过来。2018敲定,在2019年就开始了hiring 计划。 地盘横跨2站地铁站,从水晶城到五角大楼商圈,以后这里就是Amazon campus。HQ2 和西雅图的 HQ1 (1号总部) 享受平行的权利,也是唯一和西雅图总部一样 能够带宠物狗上班的基地。 但是Amazon来了,或喜或悲,喜的是能进去Amazon工作的人,悲哀的是大华府的留学生,跟着被逐年涨房价。 既然地皮一直涨,于是自然我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在这投资房产,那么增势势必是很猛的。 (1. 靠首都,天下商贾皆会于此;2. 靠科技大厂与北弗吉尼亚科技走廊, 除互联网公司以外,更重要的军工业研发基地,动力能源基地;3. 三”州”交界(美称DMV Area 或Washington, DC Metro Area 即大华府都会圈),交通枢纽,相当于江浙沪 or 京津冀, 地区人均收入在全美乃至全球顶尖,配套医疗教育水平高度发达)。莫欺少年穷,我若有资产我一定会干在这投资房产这件事,作为投资收入。

我第一年的公寓正对着Amazon HQ2, 每天看着他盖楼刷漆我的内心是很欢欣鼓舞的,amazon也真是资金到位,有钱工程进度就很快,比起横跨弗吉尼亚华盛顿DC的大桥,修了2年还没好= = 。 于是,心里暗自与Amazon来一场比赛,我自个专业素养这座大楼的构建要pk一下 Amazon的盖楼速度。 我想看看我能否走的比Amazon工程进度来的快一些,再快一些。 于是开始了漫长的1年准备。

2019年4月,当时投的Amazon实习,1,因为转专业水平还不牢固,2. 投递时间太晚,自然而然gg了一回,那时候内心是相当伤心。于是,暑假继续在大华府其他公司实习以及继续准备Amazon的秋招。期间还参加一场Amazon AWS的比赛,殊不知,当时来的某一个team, 正是我现在的team, 早知道当时多聊一聊。

算上准备实习,为Amazon 以及其他心仪公司的准备时长足足有1年之久。直到最后拿下offer, 中间准备时期的迷茫,痛苦,多次想放弃都有。于是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很痛苦的那些过程,写进了备忘录,谨献给下一次危机时刻,看看这些话,我就知道下一次应对危机要怎么做了。(相当于有过一段经历,已经有一个模式在心里,知道怎么去突破危机)。

美国相对于中国大陆,竞争也很激烈,Amazon一个普通岗位,当时瞄了一眼,实时看到的是1.5w人去投,这还是比较早的时期,最终实际人数肯定更多,但是总体美国环境算是更加公平公开一些,只要想做,倒还没有难于上天那么困难。

在准备的这段过程中,也为个人认知上的经历补上了宝贵的一课,曾经我把事成都当作走狗屎运,但这一次是真真正正,准备完,直到拿offer, 我觉得准备到这程度了,哪怕是我最后还是挂了,已经问心无愧。 Amazon面试总共6轮,前面3轮全是笔试,在进入最后终面阶段,当我知道有的同学是1轮终面,我是3轮终面,那时候3轮几乎是更大可能会挂,心里也有过不平衡,1轮终面就简单多了。 再加上后来一些风波,差点因为期末考无法面试而被取消面试资格,真的是无奈。一段时间甚至在是否会被取消,是否需要重头再来的未知中,继续准备着。最后我的3轮终面,经历过简历30分钟不断深挖追问,算法不断follow up, 我也基本是过掉一轮就在我的纸上画一个勾,最后才松一口气。 还有好多准备的,没有被考到,但在准备的这段时期内,也相当于把下学期某一门课的内容OOD给全部预习了一遍。

如何准备?

策略上,第一点,我是和google的面试一起准备的,google这公司,对我来说就相当于王者荣耀打大龙,打了,增加血槽能力值, 能增加内心的士气,再去打Amazon, 看起来就不那么难了。按最高标准,目标对准最难的那个去准备,到时候第一志愿没达成,落下来一定的落差,也不会太差。如果把第一志愿就定Amazon, 那么不顺利的时候滑下来,下一档估计是去第二梯队公司。(这是不是降维打击我也不知道)。当然这两家公司考察的内容也有一些不一样,google纯粹更喜欢算法强人。 (最终google在10月停招,不得不终止未完成的面试)。

第二个要讲策略的是如何要到面试,求recruiter不断消息刷爆她的Linkedin 或邮箱肯定是不行的,做舔狗肯定是要不到的。美国求职,要到面试机会也是很重要,不像中国公司,再怎么样大部分都会先给个面试笔试机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美国不是,很有可能连首轮机会都没有就被刷掉了。所以,言语要平等对待。这是一个谈判桌,HR大部分不过也就是大我们没多少的小姐姐,因此互相尊重的姿势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就算很想去,也不要表现得太求之不得。变成舔狗会让人怀疑,究竟己方有几分实力,怎么姿态放这么低,是不是也没什么能力,见好就舔。唯有这样,HR们也才会渐渐尊重这一位candidate,放在眼里。于是心态上,带着,亚马逊就亚马逊呗,彼此看得上就继续Move forward ,能有就有,没有就拜拜,亚马逊只不过是我的一个选项而已。

第三个策略是面对沮丧,前期送人头期是比较痛苦的,容易失去信心,我在初期,也深深地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漩涡,极度煎熬,看不到底。但是我是学engineering的,分析结果时候,喜欢用数据去分析表现,反而更能看到原因。 于是把每一份投递统计下来,从数字中我知道了,小数目的时候,不具备普遍性,投递还没到100份,没资格想沮丧这件事。 我做了数据,数据便能说明一切,最初只投个30份,全部挂,全部连笔试首轮面试都没有就被直接pass, 在美国不是很正常吗。小数目的时候,运气比较差的人投30-40份只有一个笔试都有可能(美国环境下)。但是有的人可能开始就因此失去了信心,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不行了(这就是早期时候的我)。其实可能是有的公司确实今年行情比较差,就只招个位数。有的可能是早已经招满了,但是job岗位信息还留在网页上,或许可能是背景和这个Position不太match。 当数据量上去了,再来统计百分比,百分之几拿到了笔试,百分之几拿到了面试。我的数字在大量以后就开始稳定了,我发现自己的投递与收到笔试面试的比例还不错,能够到10%出头的回复率。比论坛上有人投500份只有20个笔试不到(投递与回复率,4%)乐观得多,这个人一定是策略出了问题,或者是resume出了硬伤。于是我心态上渐渐也开始了稳定求职期,知道找到心仪的工作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第四个策略是,要到feedback, 及时调整,Microsoft面完,自己感觉还不错,也都回答出来了,然而莫名挂了,一段时间内我还觉得特别无法理解 (面试官给了我 awesome的评价,不得不说老外因为礼貌性,言语不会那么狠毒,但是别被表面蒙骗)。因此,要一份Feedback很重要,很多时候挂了都不知道挂在哪,很多人觉得挂了就挂了,或者更多是抱怨(面试官太差,口音听不懂等等),那么如果按错的方式再来,下一次只不过再重复一次失败而已。所以如果可以模拟面试,并且要到feedback,根据feedback去修改准备策略,回答方式等等,下一次离成功通过更近一点。于是后来,我开始找硅谷的前辈请教,开始回顾自己面试表现(面试完当天就记在草稿纸,因此有记录可以回忆),听了别人是如何回答一个问题的,我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不规范,即便code写出来了,以后在大公司内也很难过code review。此外,我的回答天马行空,缺少考虑很多细节,比如边界条件。而好的面试更不是追求一个正确答案而已,而是双向沟通,因为正式工作中可能有很多业务给到手里的时候是很模糊的,需要有clarify的能力。所以,面试中更考核的也是这一点能力,而不是题的难易。因此,能把自己会的把别人讲明白,能够对于一个模糊的task, 一步步clarify清楚,直到work out, 这才是面试官想听到的过程。

第五个是,卡准时间。 找实习血的教训告诉我,美国找工最佳时间是7-11月。 这时候一切hc还充足,更能给与一个机会去试试。到了11月末,进入了holiday season, 感恩节圣诞节新年接着来,HR,面试官也开始度假,也没法面试。找实习的那一年,我总觉得自己转专业还没准备好,于是迟迟没开始投。直到2月要开始投了,好多公司都已经结束了hiring. 然而,血的教训让我也意识到了,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充足的时候,都是一边上阵,一边做调整,做修补工作,在过程中精进。(有朋友一直告诉我要等准备充足的时候,圣诞以后才开始找工作,最后结果就是,连今年唯一行情好一点的Amazon对于class of 2020 也提前在12月中以后开始进入hiring的末尾期,大量给了waiting list,而去年class of 2019, 则到毕业期之后的6月还在继续招聘, 这种就是命啊,没法掌控,只能尽早)。当然,难以避免的是,前期大家都比较缺乏经验,因此老是送人头的时候是令人挫败的,在送人头时候,需要对抗沮丧,在伤悲中做失败原因分析,并有所调整,为未来收割人头做足铺垫。

而最后拿到offer,也是意料之中,面完之后连杨超越都没转,平时花120%的精力去准备,就算扣除面试当天状态不佳,只能发挥出6,7成也要拿下,平时准备的时候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了。

我以前读过一个老师一句话,基本功决定上场的水平,以前总喜欢把失败当作心态差,其实也没有什么心态差的理由,都是应该归结于基本功不扎实。 每天训练准备,就像篮球比赛的科比,在第四节关键时候,决定谁是大心脏,谁是经验不足的萌新,取决于这些每日训练的基本功,在身体精力极度劳累的第四节,只有基本功扎实,肌肉记忆才能保证每一个动作,保证继续控制大脑身体稳定的发挥。基本功不扎实的萌新,就容易失误,或者身体失控神经错乱崩盘。

我也听过身边一个好朋友的经验,他准备的更加充分,听了他的分享以后,我就朝着他这个程度去准备。因为其实我觉得Amazon比较喜欢准备充分的人。而这个朋友,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拿offer而已,当别人在庆祝,他已经把进去以后如何考评,在哪个team,做什么需要提前学什么提前做research都给了解的很清楚,他的主动性,我觉得这就是态度,就是亚马逊更想要的主动态度。所以我一直朝着他学习。 况且,这只是打开一个楚门的世界,上面有更多的高人所在,加入Amazon community的每一天,都在结识一些英才,有如上梁山结识好汉,惺惺相惜。

所以,来美国后,我越来越认识到,事成的人是有规律的,有原因的,其实很多事并没有很难,关键是态度+专注+策略+决心 决定是否做成一件事。一路上有很多质疑,也有很多劝着退缩。(不是明着劝,而是暗劝,美国多么不好,多么糟糕,还是要做什么比较好… 类似如此)。隔绝这些噪音,人生应该由自己选择,我自己心里早已下定决心,哪怕面到最后一口气,一路挂,我也会朝着这一点最初的理想往前再推进一点,做了不一定会成功,不做我一定会后悔。大不了不过就是再晚一两年而已,我翻过无数的Linkedin Page, 统计过无数的学长学姐经历,只要想做,最终也都会跳到这些好公司去。

我是在中国大陆长大的,我发现国内的氛围有点焦躁焦虑,好像到了25-30就一定得快速成家立业买房什么的。不这么做,旁边就会充斥着很多噪音。 在美国who cares? 于是某种程度比较注重个人自由发展,心态更加坦然开心。

以后可能还写一写,在美国求职,如何摆脱常规思路(内推+海投),如何路子野一点,为自己拿到更多的面试机会。 最终,我拿到的大厂面试还算挺多的,直到接了Amazon后面还源源不断还有不少好机会等着去onsite. 但是,Why Amazon? 正如前面说的,amazon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家公司之一,虽然他家校招(L4级别)起步待遇在第一梯队公司the big four 四巨头里面比其他3个稍低一些,但差不太多,也是最累的,但技术是一流的。(L6级别以后,亚麻的待遇以及管理权限才开始比Google, FB大一些)。此外,所在的部门是技术强的AWS,对未来前景继续看好,其他大公司进去可能是一直做某一个相同部分的业务,接触不到系统方面的内容,Amazon给员工接触system design的机会,如果有更感兴趣的组,能够自由选组,只要提出request,有对应部门manager允诺即可转过去。 加上今年的行情很差,下文会说。于是选择了亚马逊,是的我又“回家”了,从Amazon city出来,又要回到这里去。 对于第一份工作,我更看重成长过程,一个平台,FLAG里每一个公司就是一座武林,高手如云。亚马逊强在于决策层团队,虽然不是年年发布新品,但是每隔几年都会有一个引爆全球的概念诞生,从全球电商的鼻祖,到kindle,到云计算鼻祖AWS,到智能音箱鼻祖Alexa echo ,到新零售Amazon fresh, Amazon go, etc. 也有一些失败的业务,但是一旦能找到某一个突破口,便能引领一波创新性的技术潮流。

最后真正感觉,求得第一份工作,身在异国他乡,又是转专业,又需要身份是挺有难度挺煎熬的。要不是直接有绿卡有身份的人,第一步就是要先立足。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不同,中国大公司有点采取人海战术,基本投了,再怎么样都会给个机会笔试面试,而美国公司稍显吝啬,若不是很对口,可能连首轮笔试机会都未必会给,直接被刷。尤其是转专业,又需要身份的留学生,更多会是直接拒之门外,连笔试机会都没有。 当有更好的本土人选,更对口的人才,凭什么要一个外国人? 于是筛选完,只剩大公司有能力sponsor留学生。

而随之而来的Uber裁员,fb不招新生,google早早结束了hiring,Airbnb几乎不招,一下子心仪的几个好公司直接关上了大门。再加上说好的onsite的VMware 被鸽了,Microsoft 是我第一场面试,也是挺喜欢的,第一场面试就大厂,无奈又献给了积累经验,当时莫名挂了伤心了挺久,不过Microsoft 的diversity是出了名的,好多还不错的男的都被挂了,最后要了女生更多一些。 秋招开始,就明显感知今年求职是个小年,更有某公司直接裁员,导致连刚入职的3个月的new grad也跟着走人。而谁知,2020年的春天情况更惨淡,几十年一遇的疫情之下春招更难,各行各业shutdown,无数的企业遭受着重创,可能生存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我们无疑成了最难一届毕业生。

唯有经历过留学生求职的困难才知道辛苦,所以现在身居google的一些前辈,当我和他们说起这些事,蓦然回首也都经历过这段日子,非常能感同身受。 其实扣掉运气太好的几个以外,又有几个能顺顺利利呢?

对我而言,2017年和2019年是一阵风,向左,向右必须得取舍一个。在还没有结果之时,风雨飘摇,可能一阵风,我就容易往另一边自己熟悉的舒适区飘去,随之离自己的内心想法远去。 2017年给我的是,保研到一个还不错的学校继续读通信,还是毅然选择重新开始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一边是到手在望,一边是看不到准备的尽头。2019年,回国还是留美,又是一个选择,对顶级科技公司的兴趣,对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发展地的向往让我又毫不犹豫选择了先留美发展一段时间。但风雨中是煎熬的,没有结果之时更是飘摇的。所以,在风雨中,可能多坚持内心想法一阵子,就等到了,需要做的是耐心积累功底,熬过那段日子。

记载此文谨献给无数日与夜,茫然想过退路的一段岁月。有个老师告诉我,因为在美华人打拼不容易,所以以后,倘若有那么一天,自己有能力了,能帮忙就要帮忙。进了Amazon并不算什么,只是又开启了一个楚门的世界,切不可放松。我还有很多基础知识要补充,接下来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里面立足的问题。技术知识不会,可以补,但有些思维的提升和改变就比较难。例如对leadership, ownership的理解,就会影响做事情的态度,导致发展结果大为不同。希望自己基础技术和思维同步地提升,并不是只做分内的事,能力之余,如果能out of expectation, 明白团队在做什么,同事在做什么,并留给自己继续学习补充的时间,那么Amazon将成为我很宝贵的一段平台。

另,有什么想做的就要早播下种子,然后耐心等它发芽。危机让人成长是最快的,如果让时光倒退回2年,我也还不行。但是以成长的眼光去看待,谁知道我未来又会怎样呢?

参考:

为什么我会说Amazon是最值得长期持有的股票

0 赞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